设为首页 报纸折扣 杂志折扣 广播折扣 电视折扣 网络折扣 户外折扣 注册会员 记者论坛
 当前所在位置:电视节目的“手机”之路
全国媒体广告报价搜索:    免费下载该代码

[媒体分析] 电视节目的“手机”之路
 添加时间:2007-7-9  

 


    作为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具有诸多优势。电视媒体,特别是电视节目可以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同时融合新元素、加入新环节,推陈出新,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手机媒体的诸多传播优势可以弥补电视节目的缺陷,进而为其相结合提供了可能性。1.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有大容量扩展存储性的手机已比比皆是。随着存储介质日益变得低廉,容量已经不再是存储的瓶颈。特别是一些智能手机,已经相当于一台微型电脑,可以安装相关软件以及存储卡,电视节目的保存已不成问题。2.手机媒体的互动性,使得受众在观看节目时由被动变为主动,它为“安排什么时间看”转变为“我要什么时间看”,“要我看什么”转变为“我要看什么”提供了可能。这会极大地调动受众观看的积极性。3.使用手机观看节目不必限于固定的场所,手机的移动性和便携性使受众可以随时随地收看到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而且还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获得了多种选择,进行跨地域电视节目的收看。

    2004年4月,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推出“视讯新干线”移动流媒体业务,与国内12家电视频道达成协议,为视讯新干线提供内容,其中包括央视新闻台、央视4套、央视9套、凤凰资讯台、BBC等。随后,天津联通开通基于CDMA手机的掌上电视(GOGOTV),利用CDMA移动通信网络,在手机上成功实现流畅清晰的视音频传输效果,轻松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津卫视及其他省市电视台近20套节目。而继2005年1月1日上海移动与文广传媒集团联手推出手机电视业务试点后,2月6日,他们又一次试水新媒体,推出中国第一部“手机短剧”——《新年星事》(共10集,每集3分钟)。此后更有北京乐视传媒投资300万,拍摄中国首部用胶片制作的专门在手机上播放的电视连续剧《约定》。

    目前,手机媒体与电视节目的结合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随着手机媒体的不断发展,手机功能的不断完善,其必将在多方面与电视节目实现有机结合。

    首先,观众可以通过短信这种形式,直接参与到电视节目中来,增加互动性和观众参与度。此类结合方式也是现在各电视台所普遍使用的一种方式。例如,央视春节晚会开通新年短信祝福;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采用观众投票的方式决定参赛选手的名次 ;各类直播节目,特别是体育比赛,都增加了观众短信实时评论和预测比赛结果的环节。青岛有线信息频道的移动娱乐榜,打造电视聊天节目,通过短信,观众可以进行交友、话题讨论、点播自己想要收看的内容等。同时,进行技术升级,使观众发送的彩信也能够进行即时播出。

    其次,电视节目,除了做到通过手机实时收看外,可以将精彩的内容制作成手机支持的视频格式,通过互联网,供观众随时下载收看。这种方式与电视重播有相同之处,但相比之下,其可以充分发挥手机移动性和便携性特点,使观众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环境下收看电视节目,而且还可以利用软件截取最希望收看的部分,体现出极大的灵活性。一方面有利于节约电视资源,特别是有限的时间资源,提高使用率,空出更多的时间来播出更为丰富的节目,另一方面能够使观众对节目进行存储、反复收看、传递等,从而大大提高节目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第三,手机媒体可以成为电视节目素材的重要来源。随着摄像头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摄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从最初的低像素图片拍摄,到现在高分辨率的视频拍摄,手机拍摄已十分流行。当发生新闻事件,特别是一些转瞬即逝的突发事件时,记者往往不能第一时间赶到,但是旁观者可以利用手机进行拍摄,真实记录下现场的情况,之后提供给记者,为节目制作提供极具价值的素材。如果是一些信息类节目,例如物品买卖交换,求职信息等琐碎需要个别采集的信息,观众可以通过编写手机短信将需要发布的内容发送到指定平台,增加了信息采集的便捷性,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第四,许多电视节目除了其本身的内容之外,可以通过手机来进行增值服务和推广。例如有些节目采用会员制,观众利用手机可随时随地定制会员服务,而且推出一些会员活动,利用手机也能够及时便捷地进行通知。同时,通过手机短信可以在第一时间搜集观众对节目的反馈,从而使节目能够尽快加以改进,以更加符合观众的需求。电视节目的推广,除传统方式之外,可以利用短信群发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使人周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此外,电视节目的预告、查询、播出时间变更,乃至电视广告等也可以通过这种途径进行传播。(青岛广播电视局/孙晓龙)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陆云红:《手机报的传播特点》,《当代传播》,2005年第2期

来源:青年记者

针对本页您可以→ 站务咨询 违法信息举报 有个建议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返回首页 回到顶部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隐私声明 | 服务条款 | 请您留言 |
信箱:xue@jizhezhan.com 鲁ICP备05045050号
电话:0531-86621268 QQ: 8937614